诸葛福媛

情诗式的莎翁同人剧——评肯叔All is Ture



时间回到1613年的伦敦,在《亨利八世》(最初剧名《都是真的/ All Is True》)上映期间,一枚火炮点燃时发生意外,凝集着莎士比亚半生心血的环球剧院在随后引发的大火中焚烧殆尽。这位伟大的诗人、剧作家在烈焰前凝眸转身,失落地踏上返乡之路。他回到故乡斯特拉特福镇,回到了久违的家人身边。All is Ture的故事就从这里开始,镜头跟随莎士比亚的脚步,为我们勾画了他一生中最后的三年时光。

 

All is Ture不是一部传记作品,它更应该被定义为由编剧Ben Elton,主演Kenneth Branagh、Ian McKellen、Judy Dench,还有搭戏的肉排排Hadley Fraser等“莎士比亚骨灰级粉丝们”创作的一部“莎翁同人”。

肯叔在一个采访中说过,他和Ben Elton创作All is Ture的过程就像莎翁创作《亨利四世》、《亨利五世》、《亨利八世》等历史剧,你知道开头结尾和些许事件,其它细节全凭自己的想象来填满。

事或许是假的,情却是真的。

它像所有优秀的Alternative Universe一样,戏假情真,是最不真实的真实,是真真正正的All is Ture。

 

总的来说,All is Ture是部饱含情感且风格鲜明的作品,是肯叔写给自己男神莎士比亚的一首情诗。它充满了我们熟悉的诗词和“莎翁梗”,了解肯叔作品的人更是能发现多处典型的“Kenneth Branagh式”从下向上的摄影角度还有一些非常“剧场式”的表演和转场。对于一部分观众来说,All is Ture是一首足以让人潸然泪下的动人情诗,但脱离了一定的文化背景和观影人群,它又注定是一部商业层面不适合在我国大规模播放的“小众电影”。

我个人非常爱这部“同人作品”,所以先来夸夸它的优点。

1.演员演技过硬

其实这一条几乎没必要夸,三位主演加起来的表演类提名和获奖大概能绕环球剧院好几圈,小字辈的HadleyFraser和Lydia Wilson等人也都是在戏剧舞台上获得过认可、挑得起大梁的人。我在这儿再夸一遍似乎有假公济私、吹肯叔彩虹屁的嫌疑。但我还是想说,在All is Ture里最打动我的,是他们剥去了自己的影子。

英国演艺圈中很多演员都是科班出身,表演功底相当扎实,只要遇到适合自己的角色,总能呈现及格以上的稳妥表演。这一点相信不用我多举例,许多人都能想到中年代的英伦演员雀斑、卷福、抖森、一美、小自由等例子。他们面临的是下一个关口的演技考验:如何演得不像自己,也就是像老一代英伦男神Daniel Day-Lewis、Mark Rylance等一样,消失在角色身后,演谁是谁。观众可能很长时间都记不住这个演员,但是能记住他的每一个角色。

关于这道关口怎么突破,像我这样的外行自然是不知晓的,但我知道,一旦突破了那个关口,就会跨入到一个更专业的、不一样的表演状态。Ian McKellen爵士和Judy Dench女爵自不必多说,表演早就臻于化境。肯叔在人过中年之后,也终于举重若轻,达到演如同不演的境界了。(没错,我夸得就是叔斩获艾美奖的《维兰德》系列,今天不偏题了,日后专门写文来夸)

All is Ture里有一场gay里gay气的戏,是莎士比亚的赞助人、由Ian爷爷扮演的南安普敦伯爵Henry Wriothesley来拜访莎士比亚,两人在壁炉旁有一段促膝长谈。那一幕耗时并不长,且他们有1/3的时间是沉默的,剩下的1/3在背诗,1/3在互夸,但就在这样神奇的剧情架构中,竟然传达出了无数层的情绪。莎翁对南安普敦伯爵炽烈的倾(ai)慕(lian),伯爵对莎翁的欣赏和理解,伯爵对青春的伤逝,对莎翁伟大文学创作的热爱,莎翁的自卑,伯爵对莎翁的阶级蔑视……如此多的情绪交织在一起传达出来,竟然那么和谐,尤其是Ian爷爷对南安普敦伯爵的演绎,虽然出场时间不长,但人物塑造真是立体又丰厚,着实非常惊艳。他在炉火旁说起“我现在老了,但千百年后人们读你的诗,会永远记得那个年轻的我”时让人忍不住想起叶芝的《当你老了》,我看得默默流泪,却说不清自己为什么哭……

而Judy Dench奶奶,简直是金子般的绿叶。她出场时间很长,却完全不会喧宾夺主,当那些年轻演员表演时,她安静地隐于背景,像龙套那样避开镜头,为她们搭戏、推动剧情顺畅向前。至于她和肯叔的对手戏,老天,看他俩的对手戏简直是盛宴般的享受,最关键的是,那盛宴的味道是裹在一盘简单朴实的家常菜里的。

女爵和肯叔合作了无数年,我们都笑称她和Derek Jacobi爵士简直宛若肯叔在演艺圈的亲妈亲爸。她和肯叔演戏有默契我不意外,但他们明明该演母子的人设演夫妻,还演得那么自然,这就很要功力了。在电影结尾处,有一个特别妙的片段,患病的莎翁在妻女环绕之下,一家人其乐融融地聊天。大家说起春游去处,莎翁自然而然诵读了一段《仲夏夜之梦》的台词。在拍摄中,肯爹出现了一秒“嘴瓢”,把彼时莎翁原作的Quite all-canopied with luscious woodbine说成了Quite over-canopied with lusciouswoodbine,这时,站在他身边的Judy奶奶露出了玩味的笑容,那个笑,是经验极其丰富的莎翁大大咖笑经验丰富的莎翁大咖,亦是目不识丁、深爱丈夫的妻子对他的调侃、倾慕,于是,肯叔就在那一个瞬间当场改了拍摄计划,他没喊停,而是仰起脸嗔怪又温柔的看着她:“你恐怕能把我的词背完/ You can probably finish it!”Judy奶奶立刻把戏接了下去,女儿们则在一片咯咯笑着……那一幕实在太美妙了。

原词如下(中文为朱生豪译本):

《仲夏夜之梦》第二幕第一场

I know a bank where thewild thyme blows,

Where oxlips and the nodding violet grows,

Quiteover-canopied with luscious woodbine,

With sweet musk-roses and with eglantine:

There sleeps Titania sometime of the night,

我知道一处茴香盛开的水滩,

长满着樱草和盈盈的紫罗兰,

馥郁的金银花,芗泽的野蔷薇,

漫天张起了一幅芬芳的锦帷。

有时提泰妮娅在群花中酣醉,

柔舞清歌低低地抚着她安睡。


其实,这种真实感的营造、情感上的共鸣也是这部电影第二个显著的优点:

2.叙事扎实感人

在我还没有被肯叔的作品带入坑、没有被抖老师的诸多安利忽悠成一个莎翁迷之前,曾经在一次工作坊中偶遇一位研究莎士比亚的姑娘。当时我跟她吐槽:读书时老师总会告诉你,莎士比亚的作品很好,当然,我自己读时不是感觉它们不好,而是感觉它们没有传说中那样好,是不是他被神化了?她当时看着我,笑道:别先去读,去看。因为它们本来就不是写来给你读的,它们是写来演的。

当时我有一种隐约“开窍”的感觉,半年后去看大提提David Tennant的《哈姆雷特》,深受震撼。后来又去看了环球剧院一版没有什么大明星出演的、很是朴素的《仲夏夜之梦》,真是“笑出眼泪”“头都要笑掉了”,那时我才真正开始明白,为什么它们会称作著名悲剧和喜剧,为什么它们的创作者会被称为最伟大的剧作家(有或没有之一)。


(莎剧角色,19世纪图)

莎士比亚的作品是超越时间、地域的。所有剧情架构都可以随着时代改变,但人性和人心却是永恒。All is Ture亦是如此。它的故事平平无奇,无非是小镇上、小家中四面墙内之事,夫妻、父子、父女、姐妹、姐弟,爱、嫉妒和欲望,简单吗?很简单,我们家家如此。复杂吗?极复杂,人类参了几千年也未参透。

全片完结时有首诗最能体现这种感觉,人生之幸福艰难,全在其中。在片尾时由几位演员娓娓道来,真是点睛之笔。

诗歌取自《辛白林》第四幕第二场,朱生豪先生曾译有优美的中文。但我始终觉得,这首诗几乎是无法翻译的,尤其是“Golden lads and girls all must, As chimney sweepers come to dust”这句,像人生一样,只可意会,难以言传。

原词如下(中文为朱生豪译本):

Fear no more the heat o' the sun; 

Nor the furious winter's rages, 

Thou thy worldly task hast done, 

Home art gone, and ta'en thy wages; 

Golden lads and girls all must, 

As chimney sweepers come to dust. 


Fear no more the frown of the great, 

Thou art past the tyrant's stroke: 

Care no more to clothe and eat; 

To thee the reed is as the oak: 

The sceptre, learning, physic, must

All follow this, and come to dust. 


Fear no more the lightning-flash, 

Nor the all-dread thunder-stone; 

Fear not slander, censure rash; 

Thou hast finished joy and moan; 

All lovers young, all lovers must

Consign to thee, and come to dust. 

不用再怕骄阳晒蒸,

不用再怕寒风凛冽;

时间工作你已完成,

领了工资回家安息。

才子娇娃同归泉壤,

正像扫烟囱人一样。


不用再怕责人嗔怒,

你已超脱暴君威力;

无须再为衣食忧虑,

芦苇橡树了无区别。

健儿身手,学士心灵,

帝王蝼蚁同化埃尘。


不用再怕闪电光亮,

不用再怕雷霆暴作;

何须畏惧谗人诽谤,

你已阅尽世间忧乐。

无限尘寰痴男怨女,

人天一别,埋愁黄土。

3.历史还原度高 

影片的第三个优点有些“折磨人”,它历史还原度实在太高了,不仅仅在衣着布景上,甚至连照明也是完全按照当时的情景,以烛台取光。观影时,观众一方面可以感受到完全没有声、光、空气污染的英伦乡间美景,譬如有几次当莎士比亚站在爱子墓前时,树影重重,凉风乍起,你仿佛能感觉到有凉意拂在脸上。

但另一方面,所有的室内戏都需要观众瞪大眼睛,因为,真的……没有什么光!演员手中的烛台只能照亮自己的脸,当你去看一个人的时候,难免要错过另一个,除非多刷几次,否则是无法欣赏到想看的所有表演的。

 

当然,All is Ture并不完美,它的“同人作品”身份决定了它有一定的“小众、私密性”,如果大规模放映,相信很多人会表示不喜欢。

剧情中没有任何文字和叙事对人物进行介绍,所以当一个角色出现时,观众在很大程度上需要自己思索出他是谁、他立场如何、他与莎士比亚是什么关系。再加上中文版字幕翻译得一般,有些梗完全没译出来。如果是对莎士比亚完全不熟悉的人,恐怕会有不少“蒙圈”和“槽点”。

此外,剧情开篇,莎翁回家后的几个转场都有比较明显的舞台风格,如果不习惯这种切换方式的观众或许会感觉比较难以入戏,但这个问题只在前期比较明显,一旦剧情展开,演员们精湛的表演会带你入戏的。(我个人感觉这种转场是肯叔作品的一个共性)

 回应开头那句话,All is Ture并不适合所有人,它是Kenneth Branagh等人写给自己男神莎士比亚的一首情诗。作为一部“同人作品”,它饱含感情、诚意满满。一如既往,肯叔的执导演出不一定每次都很出色,但当他出色的时候,他无以伦比。

(不好意思,最后没忍住,还是彩虹屁了一次。)


扩展:

预告片

诺顿秀宣传 

映后Q&A

PS:顺手卖个安利:编剧Ben Elton创作的英剧《新贵/Upstart Crow》超赞。里面的莎士比亚又娘又贱又萌,简直无比可爱,整部剧里妙语连珠、毒舌荟萃,是一部“如何以一个黑粉的状态来赞扬自己男神”的典范之作。

你看这句,“他不过是个穿着奇装异服的伊顿学生,还有个矫揉造作的名字”,是不是感觉自己的男神们都中枪了:

《新贵/Upstart Crow》现在出了三季,两次圣诞特辑的客串嘉宾分别是艾玛婶和肯叔,真是让人唏嘘、膜拜到无法自拔。



评论
热度(36)

© 诸葛福媛 | Powered by LOFTER